【媽媽週記】節日的意義

一年好不容易又中秋。

不知道為守護香港而被判入獄的幾位年輕人是否過得好?

捱過了九月小學自行分配交表的日子,一顆七上八落的心稍定等待揭盅,開始思索如何透過節日讓孩子關心這群為孩子未來而犧牲自由的哥哥姐姐們。這時,孩子在家唱着幼稚園慶祝中秋節的歌,我不禁問:「仔,為什麼我們要慶祝中秋節?」

孩子想了想,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我都唔知,總之要一齊食月餅,玩燈籠啦!」

對於這種答案,並不感到詫異,畢竟消費主義肆虐,許多節日被消費得只剩下商品,聖誕節送禮物好像重要過去教堂記念耶穌出世,中秋節買月餅(強調買,因為很多人是有買月餅癮多過愛食月餅)重要過思念故人和一家團圓。

節日慶典是每個孩子天天都很期待的日子,也是提升孩子心靈和精神層次非常重要的機會。假如我們認同人呼吸節奏的重要性,那麼可以理解節日是大自然的呼吸節奏,表達着一年四季的循環,孩子並不是透過看日曆那種認知去認識時間的變遷,而是透過節日慶典去感受四季的變化,與大自然一同呼吸。

一年四季,我們的農曆又將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中秋也稱「仲秋」,又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圓最大,因此古代人才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也就是拜祭月亮,表達着人們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先不考究是否有月神,但這種向大自然表達感恩和祈求的心,卻讓孩子對大自然有了崇敬的情,平日忙碌着功課的孩子們,在這天放下紙筆,靜靜欣賞月亮的溫柔光輝,也是難得洗滌孩子心靈的時刻。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一輪滿月掛在天空,自然是他鄉遊子思鄉時,可是卻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幸運地一家團圓。我問孩子:「中秋節對屋企的意義是什麼?」小子答:「是所有屋企人都一齊玩。」我在紙上畫一個圓圈代表月亮,說:「你看,中秋是一家人一齊玩的日子,月亮係咁圓,那麼如果少了一人,月亮會變成怎樣?」小子畫了半圓的一半,「那麼,如果再少一人過中秋,這月亮會變成怎樣?」感性的小子開始眼紅紅望了我一眼,下筆畫了一個「I」說:「就剩一人了!」

我知道這時孩子感應到這份孤獨,就問:「你猜,會有什麼情況,會變成一個人過中秋?」「唔,爸爸媽媽返工?」「唔,無錢?」「唔,爸爸媽媽死咗?」

我說:「都對,你可記得媽媽講過有哥哥姐姐因為做了守護我哋的事,而要入獄?今年中秋他們都不能和家人一起度過呢!」孩子哽咽道:「記得,火龍果姐姐,我好掛住佢!」

孩子口中的火龍果姐姐,是周豁然,孩子認識她是在南涌活耕建養地協會的活動,和食南涌甜美的火龍果。五歲的孩子並不明白為什麼做對的事情卻會被判入獄,我也只能解釋說,是因為政府「認為」他們方法不當。

傳統節日的社區文化,是透過社區共同慶祝,創造社區歸屬感,共同提升內在精神層次和道德感。近日一群關心香港的父母發起與孩子一起寫封信給守護香港而入獄的哥哥姐姐們,表達我們心意(書信範本可在國民教育關注組臉書上找到)。趁着中秋,趁着任何節日,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關心他們的守護者吧。

刊登日期: 鄭英 2017年10月05日 於壹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