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涌手札〉2022年5月號

〈南涌手札〉
記一班人,趁還可以的時候,足踏土地,學習另一種生活,尋找另一種秩序;
儲故事、技能、反思和想像。


2022年5月號〈編者的話〉

踏進初夏,第五波疫情終回落,因疫情催生的本地菜熱潮稍退,五月中連場大雨令瓜菜當災,世界翻了一轉又還在繼續,在此送上第三期手札。

今期手札有「自然建築」小輯,共三篇文章。另類的建築實踐,在香港毌寧仍很邊緣。惟環視全球,近十年間,世界各地的建築界其實已開始重視建築物與土地、環境的關係。比如2022年,國際有名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便是一名會用泥土為建材的非裔建築師Diébédo Francis Kéré。他在家鄉建設的多項建築作品,都結合了當地的工藝與技術,部份甚至用當地泥土,且邀請整個社區參與。

且借這契機討論「自然建築」。今期請了阿樂,回溯五位影響過自己的老師/ 師傅,據此引介中港台的自然建築實踐光譜;也介紹更闊的「綠色建築」領域,當中五種讓建築物達致環境友善的方法;也附上2020年南涌土窯製作的八天課程後,一位參加者(呃即是我)初嘗以泥砂石造物後寫下的長篇札記。

今期亦有小玉撰文,分享她在南涌當兼職農夫三年的感悟。農田,小小方陣之間,技術密度、體力與意志要求事事俱高,那是農人自知的苦樂。有意從農的青年在港,帶著未必跟老農一樣的落田動機,面對產業息微、技術斷層的局面,如何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每代人都有自身的限制與條件,讀小玉的摸索,或者會瞥見你追尋志向的身影。

另外還有有食農活動「小茶飯」導師靜怡介紹紫蘇的製法。食譜之尷尬,難在當不是某農場的出產,味道、質感、意義其實都已不同。惟在此姑且取食譜的形式,記住這些本地食材,以及仍在做本地農產加工及食農教育的人的心思。

祝大家,飲多啲文,買多啲(本地)菜。Enjoy。

吳芷寧


今期內容:

【自然建築小輯】
樂 | 自然建築作為運動——五位中港台建築師傅呈現的光譜
樂、芷寧 | 一棟建築物可以點樣環境友善法?——五種綠色建築概述
芷寧 | 建造有時——2020年南涌土窯製作課程扎記

【學農手記】
小玉 | 繼續做農?繼續種?

【自煮練習】
靜怡 | 紫蘇的料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