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向

【毛孩身影】叻叻歡迎你

【毛孩身影】五隻狗狗,南涌社區裡存在感高得來又未必個個熟悉的成員。此欄每期介紹一隻毛孩,從各成員的眼中拼湊出牠們的性情模樣。


社區成員/ Mo
2017年來到且認識了南涌,後來逢週四到訪,在廚房為一大幫農友、同事、來訪賓客,用心準備午餐。 Mo愛文字,也寫詩。


 

相片/ 樂

叻叻,是南涌五隻狗狗中年紀最大的,有九歲了,外表比真實年齡看來更老態。膚色黄中帶黑,鼻頭灰灰的,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頭和耳都會側起,帶點儍氣。但在狗世界,比人類社會有更多對長輩的尊重,叻叻受其他四毛的肯定和尊重,有一定江湖地位。有時叻叻反應慢,未能趕得及接住零食,大家會讓個位置給他,不讓他失望。對於客人,叻叻有他獨特的親善方法,他搖尾之強,無他狗能比。對人搖尾,告訴你:歡迎你來啊,開心又再看見你呢。他不是靠外表的,是用他的尾巴來迎接你。

叻叻對協會這地方很有感情。自從他3個月大時,被當時南涌兩位駐場農夫用肥肉誘導,由山邊出生地抱回協會撫養,就住在協會這角落。直到照顧他的農夫要搬到協會另一角發展,要帶着叻叻過去。不知怎的,他總是偷跑回來,好幾個晚上,用鎖也好,安撫也好,他就是要跑回這個他熟悉的角落。像一個農夫堅守自己的一片田,根連着地不能拔去。

名字的來由好有趣,有時是因為代表性有些只是期盼。不知道叻叻為什麼叫叻叻,原因想就不會是前者。說不上叻的叻叻,甚至可算是退縮。有危險時他不勇猛,有野豬來襲更不會見他出頭。他,總讓人看不見,不前不後,愛走中間路線。順馨卻看到他的佛性。

有一年,一個五歲小女孩來到南涌,跟叻叻特別親,大半天陪伴着當時身體有點傷的叻叻,滿有慈心。後來小女孩不小心掉進了魚塘,大家都擔心,女孩媽媽情急下更跳入水去營救。經過一輪努力,神奇地兩個人竟沒有任何受傷,連擦傷也沒有。大家既高興又疑惑之餘,諳熟佛理的順馨深信小女孩是有佛心的保護,叻叻也帶着佛念照應了女孩的安全。

 

【可持續之二】生命世界不是組裝傢俬,而是複音調音樂

【讀書隨筆】這欄為遊走於田野及學術世界之間的觀察反省。


南涌居民 X 人類學徒/ 豁然
古古怪怪的人,暗長的草裡冬瓜,畜養鱷馬和長頸鹿。不見其益,有時而大。


 

上篇文章我提出「可持續發展」不應該一味著重量化管理,卻沒有正面說明什麼才叫「可持續」。這一期,且讓我們向人類學取經。

當客觀性讓步,世界不再被視為機械

著名英國人類學者Tim Ingold,曾多次以「The Sustainability of Everything」為題(且翻譯為「所有嘢的可持續」)作專題演講。[註1]「可持續」如何開端?他是這麼說的:

當知覺(perception)之門打開;當客觀性(objectivity)讓步予真相(truth)的追尋;當終結(finality)退讓給再生(renewal);從外部看到的,是對於可能性的限制,可是在裡面,卻能開拓生長、活動及轉化的空間。

西方哲學久有「二元論」(dualism)的主張。啟蒙運動以降的哲學思想,普遍強調人具備理性能力,有能力追求客觀的科學知識。亦即,世界被視為是客觀的,可透過科學方法、理性來掌握。至十七世紀,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我思」的本質是理智,理智的思想活動肯定了「我在」的事實。在這種理解下,「心靈」(mind)的本質就是具備思考和意識能力。心靈獨立自存,不從屬於其他事物,與之相對存在的是「物質」的身體(body)。

這種心物二分的觀點,隨著自然科學的長足發展而得以確立,形成所謂「機械自然觀」(mechanistic view of nature):大自然被視為一個複雜的機器工藝品,受機械物理定律主宰,只要將生物分門別類,觀察生物本身的內部結構和外力的影響,就足以理解其行為。

上面的引文中,Ingold提到「客觀性」應該要讓步,就是指向上述靠二元對立來理解世界的方法,理應摒棄,其限制已很明顯。Ingold同時受現象學影響至深。現象學者普遍認為,意識不能脫離自身在外面世界的經驗和想像,即人的意識和客觀世界向來無法截然二分 。現象學肯定事物的能動性,從認識事物本身去拓展新的視野,以揭露事物的意義,獲得不一樣的觀看方式。Ingold用以上一番話解釋「可持續」如何開始,意圖不在批判,而在於思考生命本身的特性。

生命原在持續誕生

然則生命是什麼?Ingold的著作裡提出了豐富的例子。比如,他引用另一人類學家Colin Scott八十年代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原住民族群Cree(一般翻譯作克里人)做的田野研究資料,Scott解釋「pimaatisiiwin」這個克里字詞的意思為「生命」,而當地克里人則將這詞翻譯為「持續的出生」(continuous birth),延伸來說,是動態的,「有生命」、「活著」(to be alive),處於關係之中。生物活在世界中,跟環境中的其他生物互動,因而產生捕獵、蒐集、共生、合作等多樣的關係。隨著關係延展(unfolds),形軀(forms)主動不停地化為「存在」(being):人是人,鵝是鵝。生命是生命本身持續誕生的過程。生命沒有經過編程,不是預先設定好的。生命不住變幻,總是在形成(becoming)之中。所以,也可以說人正在進行「human-ing」的過程,鵝在進行「goose-ing」的過程。

為什麼要長篇累贅的講生命是什麼呢?這又回歸到現象學「生命世界」(lifeworld)的概念:科學離不開生命,世界上不存在獨立脫離於真實生命世界的科學知識;理論和實踐活動互相交織,離不開日常生活的經驗和語言。生命既是如此,這呈現了什麼樣的世界觀?Ingold在他的演講裡舉了個有趣的例:試想一根繩子,繩子是由許多細的繩子組成的,每一根細繩子又有許多更細的纖維,這些纖維繫在一起,不會突然打開來(unravel)散掉,因為細繩往相反的方向扭動,張力和摩擦力便使線條可以拉在一起。希臘語中的「harmony」來自其動詞「ἁρμόζω」 /「harmozō」,中文姑且翻譯為「和諧」,指的便是這狀態。這字的本意其實是「裝配」、「連起來」,引申指向音樂中的「和聲」——不同和弦的配搭組合。不過,Ingold又說不要想像成(著者:類似於宜家家俬的)組裝件,更貼切的應該理解為複音調音樂(polyphony music),亦即,當中包含兩個或以上的獨立主旋律的音樂,通過作曲家靈巧的技術處理,多個聲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註2]

異中趨同,朝向表裡如一的可持續

至此可以想像,Ingold講「所有嘢」,其實是講整個生命世界。Ingold勸勉我們不要把世界想像為抽象的、完成的、「擺在眼前就係咁架啦」的整體(totality)。我們棲居於世界之中,與世界、生命展開不住的對話。世界是活的,持續不住的延展,且有其歷史的時間性。由此看來,我們要怎麼量化「所有嘢」?那是絕無可能。

既不能完全用數字去量化「可持續發展」的標準,Ingold這套說法對我們有何幫助?演講的結尾,Ingold解釋了他的觀點對於思考民主和公民身份的意義:正因我們不同,我們才可以從自己的位置上發出獨特的聲音。不要把民主思考為不同身份的人的利益協調,不如思考民主為相異的生命軌跡趨向共同(commoning)。正因我們相異,我們才應該一起合作。我們並不都長一個樣,不像豆袋裡面一顆顆的豆子,分散開來,面目模糊;死活假裝我們都是一模一樣的,硬要趨向相同,絕不可能產生一種表裡如一的「可持續」。我們應如繩子般。繩子相纏交織,即或會產生張力、痛楚、矛盾,可是繩子就是在一起(conviviality)。

(「可持續發展」系列文章三之二)


[1] Tim Ingold的主題演講連接「The Sustainability of Everything」:https://vimeo.com/182572764

[2] 怎為之多聲部的有機結合?可直接用耳聽聽巴洛克時期的著名例子《Canon in D》Pachelbel 1680年的代表作。這段時期是複調音樂的高峰期,而「Canon」這詞本身就是複調音樂常用的寫作技法。

Anna Tsing所寫的《末日松茸》也有提到以「複調音樂」去理解「assemblage」的概念(大陸翻譯為「聚簇」、台灣翻譯為「拼裝」)。生態學者以此探尋不同物種如何在assemblage之中相互影響。Tsing以此延伸,思考人與非人物種如何合作(work together),使生命得以持續。但此種合作並非故意的(unintentional),這些物種各有相異的生命軌跡和生存方式,卻在不同時候聚合,彷若複音調音樂中出現的和諧旋律。

【自煮練習】冬日蘿蔔簡易食譜

【自煮練習】技能需要解鎖,需要練習,至成技藝,至整合成生活,屬於自己的新日常。此為食農欄目,由南涌廚娘介紹本地農產的煮法和製法。


南涌廚娘/ 靜怡
六年前開始走進村落重整生活,遊走於新界東北到新界至北的南涌,曾在土丘生活。喜歡種植、料理,感受食物、土地和身體的連結。與村裡村外的人互動,從勞動與休息間了解生活所需。希望透過味道,散播平安喜悅的種子,探索貼近土地、社區的生活方式。

製法一:黃薑蘿蔔漬
(是次製作用的是早水蘿蔔,用遲水蘿蔔製作亦可)

材料:
蘿蔔 (100%) 1斤 約600克
粗鹽 (5%) 30克

調味:
冰糖 (25%) 120-150克
米醋 /蘋果醋 (10%) 60-120克
新鮮黃薑泥 約20克

容器:
扁平玻璃盒 / 寬口玻璃瓶

做法:

  1. 蘿蔔洗淨留皮 (如果是有機種植的話),擦乾水分
  2. 蘿蔔剖成長條狀,用粗鹽搓揉,放室溫,用重物壓一晚,待蘿蔔出水,保留醃蘿蔔水備用。
  3. 鍋中放入保留的醃蘿蔔水、冰糖、醋、黃薑泥,中火煮開,分次加入蘿蔔條,轉大火加熱再次沸騰 (約3-5秒),用濾網撈起瀝乾,平舖在大盤中放涼,調味汁也放涼。
  4. 準備ㄧ個乾淨的玻璃容器,裝入放涼的蘿蔔條,再注入調味汁,壓實,讓蘿蔔條可以均勻醃到醬汁,密封放冰箱冷藏三天,待入味即可食用。

**蘿蔔漬經過川燙殺菌處理,能抑制雜菌滋生,可更耐保存。
**需存放於雪櫃,三個月內食用為佳。


煮法二:素版蘿蔔暖暖鍋

在最近一次的食農活動中,食農團隊參考煮食達人茶花籽的食譜,並由伽熺帶領參加者學習如何使用「爐阿一」,劈柴生火,以柴火烹調出一道南涌蘿蔔暖暖鍋。

醬汁:
豆瓣醬 + 芝麻醬 = 肉味

食材:
花椒 (少許即可)


蘿蔔
大白菜 / 紹菜
芫荽/蔥

做法:
– 燒熱鑊下油,下薑、花椒,炒香
– 下蘿蔔,炒
– 下菜,加鹽,下水,蓋鍋煮至蘿蔔入味。


【學農手記】〈獨自面對的陽光燦爛〉

【學農手記】田是食物之源,是植物與百物存活之地,是農夫的修煉場。此欄為新手農夫的耕作手記。


農夫 / b
南涌竹頭下耕作者,聲音創作者,仍在尋找的人。


數日子
14日 30日 60日 75日
3月至9月
第二年零一個月

選擇要留下的 其餘盡早摘除
凍就穿衣 曬便戴帽
種子要均勻
節奏在適當的位置落下
繞水要在十一時前完成
移苖待太陽遠去時進行

頭上的雲朵剛離去
我用左手握著葉柄 指頭合起
一掃 一剪
把葉投進鐵鍋
會感到水花微微濺起

右手的小刀
把能收割的 逗留在手心 然後前臂
擁向身軀
偶然有些掉下 拾起又全套亂了
唯有每次注意
在下一個下次小心拾起
排好

數日子
抬頭再沒有一朵雲飄來
風在遼闊處不留情地拍打
很少很少
世界大得有時難以追趕
去容納太少

正午的陽光刺眼得令人沉默
唯有去學習用雙手說話
將把握的全部埋下
去種植
下一些等待收割的日子

招聘半職短期會計員(2022年1月至7月)

招聘半職短期會計員(2022年1月至7月)活耕建養地協會

工作內容:

-整理慈善團體和註冊社團的收支平衡表、以及季度和年度結算工作。
-使用網上銀行處理相關工作,必要時需要去銀行。
-與活動負責人保持溝通,跟進相關財政工作。
-向機構負責人定期匯報。

要求:

-獨立處理會計能力
-主動性
-首三個月每週來南涌至少一天以了解和適應
-工作時數大概為每週兩天,但需要按活動安排彈性調節

薪酬:每月$6,000

聘用期:2022年1月至7月

申請辦法:

有意申請本職位的人士,須於2021年12月19日或之前填妥表格2021.12.8 職位申請簡表,並將表格連同所有證明文件電郵到peacenamchung@gmail.com。請註明「申請短期會計員職位」。

相關證明文件:
(a) 會計相關認可學歷的證書副本;以及
(b) 相關工作經驗的文件(如有)

申請人如獲邀參加面試,會在截止申請日期後2個星期內接獲電郵或電話通知。申請人如未獲邀參加面試,則可視作落選論。

附註:

(i) 申請人所提供的資料,均絕對保密。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將只用於本會是次招聘工作用途。

(ii) 如對以上職位有任何疑問,可電郵到peacenamchung@gmail.com,查詢更多資訊。亦請註明「申請短期會計員職位」。

 

 

(FULL!) Council of All Beings Two-Day Workshop | 19-20 February 2022

Workshop FULL! From now on, all enrollments will be put on the waiting list.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support!

 

Council of All Beings Two-Day Workshop

Backgroun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artnership for Eco-Agriculture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Earth (PEACE) in 2013 she has been endeavouring to create an eco-community and practice sustainable farming in Nam Chung. We hope that our workshop participants and visitors can deepen their connections with nature and each other through various sustainability- and ecovillage-relat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We believe that if we unite hand in hand our strengths and wisdom will bring much greater positive impact to Planet Earth, environment, community, and the individual.

This workshop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Ecovillage and Sustainable Living Co-learning Programme’ that we organized in the summer of 2020. From autumn 2020 to summer of 2021, we had run 5 ‘colearning’ workshops and 2 reading groups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deep ecology. This workshop therefore is the first practice session of what we’ve learned.

Active Hope Workshop with the Council of All Beings - Gaia Wisdom, Kathleen Rude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a two-day residential workshop – the Council of All Beings – through which we will explore our interconnectedness with each other and share our common concern for the Earth.

The Council of All Beings is a workshop developed in the 1980s by environmental activists and deep ecologists Joanna Macy, John Seed and others to address the deepening sense of alienation from nature that many of us feel and to awaken the inner ecological self so that we can stay connected to voice for the Planet.

The workshop will take on a journey of reflection and self-discovery through a variety of experiential exercises, creative craft work, time in nature, ritual theatre, and culminating in the ‘Council of All Beings’. In the Council, each of us allows ourselves to be represented by a being in nature. We will spea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other being and express how their livelihood and/or roles in nature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Date: Saturday & Sunday, 19-20 February 2022
Venue: PEACE Nam Chung

This workshop is for those who:

  • Have an interest in Deep Ecology
  • Want to explore the interplay between spiritual, body, art, and theatre practices
  • Want to experience a different way of connecting with nature
  • Care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well-being of the Earth, the human collective, and the other-than-human world

Workshop fee: Sliding scale between $400-700-1,000*
$400 provides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ose in need
$700 covers event costs
$1,000 subsidizes the workshop and participants in need of financial aid

Includes fees for the facilitators, venue, meals (4.5 meals incl. First day lunch + dinner; second day breakfast ingredients + lunch + afternoon tea), insurance, and accommodation. (Note: PEACE will provide ingredients and participants will make their own breakfast on the second day.)

*PEACE will provide ten subsidies of $300 per person in order to encourage enrollment to the workshop. However, you would still have to pay the difference for the workshop fee after subsidy. Limited quota and subsidies are not provided on a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basis; PEACE will consider applications in a single batch, please think twice whether you actually NEED to apply for subsidies.

Workshop facilitators:Amanda Yik and Yiu Yiu
Contact/Enquiries:Kootyin @reedblossom2020@gmail.com

Apply HERE.

*What is Deep Ecology?

Deep ecology was first proposed by Norwegian ecological philosopher Arne Naess in 1973. Deep ecology propose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nk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s a holistic whole. Naess critiqued modern life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s well as technocratic attempts to solving world problems. All lives on Earth are indispensable not because of their extrinsic value (e.g., useful for humans) but because of their intrinsic worthiness; they should have equal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to live and to thrive. Human disturbanc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reached a threshold and gives rise to unprecedented habitat destruction and deterioration. Humans should step out of our anthropocentric perspective and stop thinking we are the dominant species on this Planet; in order to allow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go-self to the ecological-Self. Thus, deep ecology leads us towards a totally different worldview — if we cease looking at the world from a mechanistic mindset and reckon our intimate connections with nature, we would be able to reflect on our way of living and our values; we would be able to think from the holistic point of view instead of the atomistic.

Reminders:

  1. You should be able to participate on BOTH DAYS.
  2. A workshop reminder email will be sent on Monday, 7 Feb 2022.
  3. We provide vegetarian meals only.
  4. You are advised not to come if you have travelled recently or if you are in close contact with persons who have contracted Covid-19.

Facilitator Bios

Amanda Yik, IC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Coach for Transformation, Certified Nature and Forest Therapy Guide and Trainer, women’s circle facilitator, yoga, tai chi and mindfulness practitioner, traveller in the descent to the Soul. After an epiphany moment while sailing the beautiful waters of Sai Kung in 2007, Amanda heeded the call of the Earth. A windy, decade-long journey of homecoming ensued. Throughout this time, nature has been a constant source of strength, inspiration and healing. Amanda’s work is her offering to the mystery and sacredness of life on this beautiful planet, our common home.

www.amandayik.com

Liane Mah, movement artist, somatic practitioner, nature’s faith keeper, has been passionately exploring embodied movement within and without and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process of ‘rewilding’ modern society through the deepening of mind/body relationships. Her work is guided by somatic,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deep ecology, and buddhism, while her love for nature informs her way of being. She hopes to share a chance for co-creation through collective learning, listening, and expressing. It is a process to connect with our inner and outer home, and an invitation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why connection matters.

www.faithkeeperofthemonkeyclan.wordpress.com

Further readings:

  • The Council of All Beings by Joanna Macy – a short essay about the history of workshop and how the Council will happen
  • A short introductory piece about deep ecology

Apply HERE

Organizers: PEACE Nam Chung & Partnership for Nature 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

 

(滿額!)〈眾生大會 兩天一夜工作坊 〉| 2022.2.19-20

活動滿額!此後報名的朋友將被納入候補清單,感謝大家支持!

 

緣起:活耕建養地協會(協會)自2013年成立以來,致力在南涌營造生態社區,實踐可持續農耕。我們希望通過各種生態社區教育活動,讓大家深切體會與自然以及彼此的連結,當我們的力量和智慧匯聚在一起,將能夠為地球、為環境、為社區、為個人,帶來更深遠的影響力。

本次工作坊緣起自2020年夏季協會舉辦的「生態社區及永續生活共學」活動。當及後從2020年秋季至2021年夏季,我們共舉辦五場後續「共學」工作坊,以及兩次讀書會,就深層生態學的相關思潮展開進一步學習,並期待在教育活動中加以實踐。

Active Hope Workshop with the Council of All Beings - Gaia Wisdom, Kathleen Rude

我們誠摯邀請你參與「眾生大會」,在這為期兩天的工作坊,感受生命的連結,分享彼此對地球的共同關懷。

「眾生大會」是一套由環境運動及深層生態學推動者Joanna Macy及John Seed等人於八十年代發展出來的工作坊,以回應普遍人與自然疏離的生活方式,引導我們喚起內在的「生態我」,連結起來為地球發聲。

我們將以實驗練習、藝術手作、自然體驗、儀式劇場等多元好玩的方式,經歷一趟自我探索與反思的旅程,並以「眾生大會」作為兩天活動的高潮。「眾生大會」期間,我們容讓自己全然代入自然界中某個生命,站在這個生命的立場上,表達他們在人類主導的世界下的遭遇和感受。

【日期】2022年2月19至20日(週末)
【地點】活耕建養地協會 – 南涌

【對象】本工作坊適合以下的人:

  • 對於深層生態學*的實踐感興趣
  • 有意探索靈性活動與身體、藝術、戲劇等形式的結合
  • 希望體驗不一樣的與自然連結的方式
  • 關愛地球、萬物及人類的生存和未來的你

【收費】採取遞進方式:
$400: 需要主辦方提供經濟支持
$700: 願意支付工作坊的成本費用
$1,000: 願意支持其他有經濟需要的參加者

工作坊用包括協作者及活動費、場地費、餐費(兩日共4.5餐,包括第一日午餐、晚餐、第二日早餐食材、午餐及下午茶點)、場地保險及住宿費。
【注意:第二日早餐食材由活動主辦方提供,並由活動參加者準備餐膳。】

*活耕建成功募款,向公眾提供十個每人$300的資助名額,以鼓勵大家參與“眾生大會”。惟申請者仍需繳付工作坊費用與資助的差價。資助名額有限,非先到先得,主辦方將一併考慮大家的申請。請各位謹慎考慮。

【協作者】Amanda Yik、瑤瑤
【查詢及聯絡】豁然@reedblossom2020@gmail.com
【報名】https://forms.gle/u2vWnJozvuaimaep8

*什麼是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

深層生態學由挪威生態哲學家(Arne Naess)於1972年提出,他認為要認識和解決生態問題,必須從生態系的角度,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當成一個整體來思考。Naess亦對現代生活、技術及哲學思想展開批判,他認為地球上所有生命均有價值以及他們平等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不管對人類是否有用;而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已經超過了限度,環境急劇惡化。故人類應該跳出人類中心的思考模式,不以萬物主宰自居,人類的小我(self; ego)在人類與非人類共通的世界中能夠成長發展為生態的大我(ecological self; Self)。深層生態學的反思凸顯出另一套世界觀——這套價值觀不把大自然視為機械化的世界,人類確實為大自然的一份子,這促使我們深切地檢視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基本價值,鼓勵我們從整體而非片面思考。

【注意事項】

  1. 考慮效果起見,參與者必須參與兩天的活動。
  2. 活動通知將於將於2022.2.7(週一)寄出。
  3. 活動餐飲僅提供素食。
  4. 因應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如近期有旅遊史、確診案例接觸史或呼吸道症狀者,請勿參加。

協作者簡介

Amanda Yik  「香港森林浴」創辦人、美國自然及森林療愈協會導師,獲「國際教練聯盟」認可專業轉化教練資格,並專注於協作女人圈、瑜伽、太極及身心靈療愈等活動。2007年,暢遊於西貢美麗的海域時,Amanda遇到了他的頓悟時刻,隨即十年來展開不無風浪的「回家」旅程。大自然是他持續不斷的力量、靈感和療愈泉源。她希望為這美麗的地球——我們的家以及其中隱秘及神聖的生命服務。www.amandayik.com

瑤瑤 (Yiu Yiu)  舞動藝術工作者、律動實踐者、大自然的信念守護者;投身於體現律動的內外探索,對於重構身心連結,以 「再野化」現代社會的過程尤感興趣。瑤瑤的實踐受身體律動、心理學、腦神經科學、深層生態學及佛學影響;她熱愛自然,其存有亦來自於自然。瑤瑤期望通過共同學習、聆聽和表達,一起共同創造——這是一個與我們內在及外在家園連結的過程,也是一個邀請,引領我們回歸認識到連結的重要。www.faithkeeperofthemonkeyclan.wordpress.com

了解更多:

  • 一篇介紹深層生態學的短文,深層生態學,原文收錄於Pluriverse: A Post-Development Dictionary (2019),由周豁然翻譯
  • 台灣的荒野保護協會曾多次舉辦「眾生大會」工作坊,最近一次更是2021年的11月!如欲了解工作坊的概況且參考中文材料,可以到這裡
  • 眾生大會」簡述,Joanna Macy著(英文材料)

【報名】https://forms.gle/u2vWnJozvuaimaep8

【策劃】活耕建養地協會、蘆葦花開生態教育基金有限公司

〈南涌手札〉2021年10月號

記一班人,趁還可以的時候,足踏土地,學習另一種生活,尋找另一種秩序;儲故事、技能、反思和想像。

〈南涌手札〉2021年10月號 | 目錄:

【學農手記】農田是食物之源,是植物與百物存活之地,是農夫的修煉場。此欄為新手農夫的耕作手記,附農耕知識101。
  小玉:〈茄子教我的事〉

【自煮練習】技能需要解鎖,需要練習,至成技藝,至整合成生活,屬於自己的新日常。此欄由廚娘介紹本地農產的煮法和製法。
  小樹:〈全本地的南洋風味:冬蔭湯茄子食譜〉
  靜怡:〈以雙手每天翻動:製作米糠漬茄子〉

【建築探問】歸屬感常繫於一地;家園所依據,總有最物質層面的居所和基礎建設。此欄由自然建築學習者阿樂,追問人與物與空間的互動、生活的可能性。
  樂:〈「點解要喺香港用泥土起嘢呀?」〉

【讀書隨筆】遊走於田野及學術世界的觀察反省。
  豁然:〈被誤用了的「可持續發展」〉

【毛孩身影】五隻狗狗,南涌社區裡存在感高得來又未必個個熟悉的成員。此欄每期介紹一隻毛孩,從各成員的眼中拼湊出牠們的性情模樣。
  Mo:〈黑色四眼仔Lucky〉

 

【毛孩身影】黑色四眼仔Lucky

【毛孩身影】五隻狗狗,南涌社區裡存在感高得來又未必個個熟悉的成員。此欄每期介紹一隻毛孩,從各成員的眼中拼湊出牠們的性情模樣。


社區成員/ Mo
2017年來到且認識了南涌,後來逢週四到訪,在廚房為一大幫農友、同事、來訪賓客,用心準備午餐。 Mo愛文字,也寫詩。



相/ 小玉

在南涌,大家每天都記掛的,不是什麼,是狗狗們的飯餐。這裡有五隻狗狗,每日黄昏的飯餐,由社區的成員輪值來煮,可以說,狗狗是社區共養的,是社區的一份子。

讓我先來介紹Lucky。大約七年前,剛過了元旦日的寒冷日子,負責郊野清潔的香姐在鹿頸山邊發現,有人遺棄了幾隻初生狗狗。其中一隻尤得香姐喜愛,她叫他黑色四眼仔的,就是Lucky了。農夫何叔叔從香姐手上接過Lucky和他哥哥Billy,就讓他們留下來。當時Lucky只得兩個月大,何叔叔已經看出他特別聰明,學習快,就為他選上了Lucky這個稱號,還讓他戴上鮮紅色的頸帶呢。

社區裡有幾位狗狗,偏偏Lucky給農夫B最深的印象。B記得,Lucky在他初來這裡生活不久,就常走近他。到埗時會走到門口迎接、閒時撩他拍打按摩。B說Lucky會投球,不是灌籃那種,但一樣能對準。Lucky只需要輕輕用頭「的」起農夫粗壯的手,向上一搖,手便剛好落在要按摩的位置,不疾不徐。

Lucky是南涌五隻狗狗中,最粗壯的。他身體健壯,皮肉結實。所謂四眼仔,是指他眉頭上有兩個白點,生在兩眼之間,顯得炯炯有神。在硬朗的外表之下,B卻知道,Lucky對聲音好敏感、愛靜、而且有點怕生。

Lucky選上了B來親近,可能是看中了大家都有額外結實的身體,和對音樂敏銳的能力?

【讀書隨筆】被誤用了的「可持續發展」

【讀書隨筆】這欄為遊走於田野及學術世界之間的觀察反省。


南涌居民 X 人類學徒/ 豁然
古古怪怪的人,暗長的草裡冬瓜,畜養鱷馬和長頸鹿。不見其益,有時而大。


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之先,或者更值得先停下來檢視一下,當我們在講述「可持續」時其實是在說些什麼 。

「可持續發展」(台譯「永續發展」)是近代才出現的詞語。二戰後,美國及部分歐洲國家在社會、經濟、科技、人口等層面上高速成長,物質生活、消費主義、科技改造自然,成為五十至六十年代這些國家的發展主軸,而這種發展模式響起的警號終於在七十年代引起廣泛關注。1983年,聯合國設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為的便是研究當代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被快速消耗,對於社會經濟所造成的後果,並且尋求解決方案。至1987年,委員會主席Brundtland發表《我們的共同未來》 (Our Common Future) 報告,首度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將之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模式」。

三十年後,「可持續發展」在香港通過普及教育和大眾傳媒,已成為人盡皆知的用語。我們學會了分辨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綠玻璃,為環保出一份力。與此同時,稍具規模的公司企業,也會大談其可持續政策。然而,媒體卻赫然揭露,許多回收物只是從回收桶被送去了堆填區;所謂朝向「可持續」的政策根本虛有其名。而企業對於可持續的理解,亦與香港環境局的定義相差無幾,就是:可持續發展首先「追求經濟富裕、生活改善」的宗旨不變,然後才顧得上對環境的承擔。可持續對他們來說不過愰子。

但除了表裡不一的問題,整個討論的方向同樣值得留意。在學術界,這概念已儼然形成了稱為「可持續科學」(sustainability science)的思想流派,有自己獨立的學系部門、學術研究成果及期刊。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關注的「可持續」,往往是數量化的可持續。碳足跡、碳預算(carbon budgeting),甚或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等均屬於這個範疇。整個討論愈發艱澀而難以消化,離一般人距離愈來愈遠,難以理解,逞論投身參與改變。

可是,這些對「可持續」的利用和理解,真的沒問題嗎?近三年來,香港經歷了激烈的街頭抗爭、日益嚴酷的政治箝制,全球上則COVID-19病毒蔓延,各地經歷極端天氣或洪災旱災。當地方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均面臨重重挑戰,究竟我們要怎麼思考和實踐「可持續」?

對我來說,「可持續發展」應該紮根於生活化、每個人都能夠參與,且能引起人反思的直接行動。比如2016年起在元朗出現的「不是垃圾站」,算是對本地環保政策失效的一種回應。計劃的發起的人,必然對於本地的環保和廢物現象有獨立的思考,而他們選擇以街頭為行動基地,具備不同背景、想法、經驗的人摻雜在一起,在交談和喧鬧之中,七手八腳地把各人帶來的物品,塞在不同用作分類的籮筐和膠袋裡面。注意了,這不是典型的垃圾站——安置在僻靜無人的角度,你悄悄走過,然後以拋物線弧度將包好一袋袋的垃圾扔進去垃圾車,看不見就一乾而淨,善後工作大可交給食環署職員。在「不是垃圾站」,你得直面自己每天生活製造的廢物,你會學會分辨1號至7號塑膠。

同一次分類行動之中,來參與的人目的相當多元,行動起到的效果不一,你總不能確保大家對於環保回收的知識是一致的。而且自下而上的(草根)行動,操作起來總難免粗腔橫調,教育效果難以衡量,組織協調上也遇到許多局限。單說廢物回收量,從數字來看更加是不顯著。可是,直接動手做的集體環保公民行動偏偏令人有滿足感,而且有感染人的力量,以致後來類似的行動還在不同地區出現,展現出充沛而多樣的生命力。

說到底,自然界中太多的東西根本無法用數字去計算,用公式去總括。我們要如何計算天上的雲朵?池塘裡的漣漪?森林中的樹木?即使是一個個的活生生的人,我們怎麼量化人的氣息?他們的思想活動?我們應該問自己:什麼樣的世界容得下人類、人類的後代及其他物種?這樣的世界怎麼樣才可以持續下去?這世界對我們有什麼意味?我們人類如何使之發生?作為尋求改變的實踐者,我們不應一味以會計管理的手法和思維去管理地球,而是該從這些問題起始,啟動關於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對話。

(「可持續發展」系列文章三之一)